(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安徽六安“一品斋”毛笔,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曾获南洋工艺品博览会(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金、银质奖章各一枚,与徽墨、歙砚、宣纸并称安徽文房四宝;一百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绝佳的品质驰誉华夏,蜚声中外,深得国内外书画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鲜为人知的是,六安“一品斋”毛笔走“红”乃至声名鹊起,却源于一百多年前清朝末年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一次科举会试。提及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完备,宋代改革,元代中落,明代鼎盛,至清代消亡,在中国前后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而南京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秦淮河畔。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东南隅,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多、影响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清朝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当时江南贡院是举办科举考试乡试场所,正是在这里,主考官在用毛笔批阅试卷中,让名不见经传的六安“一品斋”毛笔意外“出圈”、走红。
据史料以及“一品斋”创始者后人夏从新记述:光绪年间,有一次光绪皇帝派他的一个兄弟去江南贡院坐镇并担任主考官。这位主考官既是钦差,又是王爷,人称“九千岁”;试卷都由他批改。时逢夏从新的曾祖父携带“一品斋”毛笔去金陵“闯牌子”。当时主考官批改试卷,笔筒里总是放着一打毛笔(12支)。一般情况下一支普通毛笔改了几份卷子,笔锋就会发岔,吐墨,主考官就会随手甩掉,另换一支。一天夜里,身为主考官的王爷正在聚精会神地改卷子,突然觉得好久没有换笔了,停下一看,这支毛笔竟改了十几份卷子,还运用自如。他看看笔杆上面刻着“一品斋毛笔店”六个字,便询问手下笔是从什么地方买来的,吩咐把卖笔的人找来。第二天夏氏曾祖父便受到这位王爷的接见。这位王爷说:“赐名‘六安一品斋’,好叫人知道好笔产于六安州。”这就是“六安一品斋毛笔店”命名乃至“一品斋”毛笔饮誉四海、走俏天下的由来。汪云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