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稳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4月25日,全国人社系统稳就业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江苏召开,人社部和各省人社厅领导、就业条线负责人齐聚南京。会前,与会人员在南京开展现场观摩。南京就业工作缘何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昨天,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跟随观摩队伍来到现场一探究竟。
【资料图】
聚焦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
现场观摩
一大早,观摩队伍来到韶华工坊大学生创业园,感受南京为大学生创客打造的良好创业环境。
自助咖啡机、胶囊公寓、健身书吧……一走进韶华工坊,参观队伍就被园区内这些成熟的配套功能吸引,队伍中不时传出称赞声:“园区时代特点鲜明,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以扶持大学生为核心目标,以高校创业者、青年创客、港澳台大学生等为服务主体,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邺区人社局副局长李兴向大家介绍,韶华工坊园区拥有1万平方米办公场地、600多个共享工位,分为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综合项目和电商直播区五大办公区域,向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创客提供最长两年“0租金”“0物业”孵化服务。目前,累计引进258个创业项目落地公司化运营,带动就业人数约600人。
“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场租补贴、创业指导课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我们创业初期有很大帮助。”南京色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强告诉紫君,他们是一家从事CG图像设计基础服务的公司,也是韶华工坊的重点培养企业,经过团队的努力和园区的孵化,公司已于2021年底成功入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园区还通过举办各类创业沙龙、私董会、投融资对接会,为优秀青创项目、投融资机构、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搭建工作交流、资本对接的金融投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投融资机会。”
南京实践
近年来,我市持续升级“宁聚计划”政策服务体系,精准施策,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就业形势平稳向好,去年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在宁高校毕业生留宁比例连年提升,2022年在宁高校毕业生在江苏就业的44.17%选择南京。今年一季度,我市已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内的线上线下招聘会648场次,累计提供岗位13.7万个。就在上个月,市人社部门携30余家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成“产业招聘团”,先后前往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合肥开展三次跨省进高校招聘会,发出南京求才若渴的强烈信号。
同时,我市还全力扶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大创业全链条政策扶持。连续举办十届“赢在南京”青创大赛、四届“南京青年创业潜力新星”评选等赛事活动,累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30余万人次,全市建成大创园、留创园等创业孵化载体135家,培育自主创业者5.54万人,青创实体累计达8.55万户。2022年以来遴选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276个、资助470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95笔、3.76亿元。
点赞“小卡片” 服务“大民生”
现场观摩
穿过国际博览中心、保利大剧院、南京眼等城市地标,观摩队伍来到了位于南京江东中路新城大厦的南京市社会保障卡就业体验大厅,这也是全国首家社保卡办卡体验大厅。
大厅自助服务区的全国唯一一台制卡微工厂引起参观者们围观;场景体验区中,人社、医疗、交通、文旅、校园和民生6个代表性的社保卡应用场景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新一代社会保障卡的功能和应用;数据监控区展示出了南京人社业务经办全流程数据的梳理、分类、分析,大家边听讲解边拍照记录,连连称赞。
“以前只知道社保卡在看病买药、参加社保等方面的作用,今天看了才知道还可以进旅游景区、领就业补贴这些功能。”许瑞锡是一位退役军人,现在在南京从事外卖配送工作,作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他需要自己缴纳社保,所以当天带着身份证过来办卡,在自助机器上几分钟就拿到了社保卡。
南京实践
近年来,南京充分推进社保卡制发服务与应用能力融合,科学助力就业工作持续创新。
针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将制发卡和应用能力延伸至高校和农民工建筑工地。在高校上门服务中,大学生通过现场签发领用的电子社保卡还能实现在线求职,获取精准推送的岗位信息;在工地现场,通过上门制卡、金融功能激活服务等方式,保障农民工全员参加工伤保险、领取工资待遇等业务一步实现。
推动以社保卡为链接,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加速构建。通过南京市社保卡一卡通系统后台大数据分析与监测,实现就业招聘、岗位内容等各类就业信息的精准定位、精准推送、精准服务。
紫君了解到,目前,南京市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已实现了95项人社业务“一卡通办”,其中与就业相关的有50多项。在37项待遇进卡项目中,与就业相关的补贴待遇有11项,已累计发放48万人次,发放金额14.17亿元。
为确保就业服务高质量,南京市人社局加快推进“社银合作”,打造人社15分钟服务圈,通过1200余家人社与金融合作机构的网点,为老百姓就近就便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政策资讯、个人信息查询等便利事项。
“家门口”就业服务引发关注
现场观摩
“您好,想找哪方面的工作?”“今天就业岗位很多,可以来了解一下。”……
上午11点,紫君跟随参观队伍来到位于江宁区菲尼克斯路70号江宁开发区总部基地的江苏省零工市场,大厅内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求职者穿梭在各个展位之间,认真了解企业招聘信息,询问待遇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省市区三级共建的零工市场模式引起参观者的浓厚兴趣。
“我们主要面向传统用工、新就业形态用工,吸纳大龄和困难人员等群体,依托‘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零工市场专区同步提供线上服务,免费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就创培训、权益维护等四大类公共就业服务。”江苏省就管中心主任夏文哲向大家介绍,零工市场秉持“出了地铁站,就业第一站”的原则,规划时便将选址定在了地铁小龙湾站附近,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设有信息发布区、招聘洽谈区、即时快招区、公共服务区、自助服务区和多功能室“五区一室”,满足劳动者零工求职意愿和用工方“即时快招”需求。
“前几年,我一直在浙江的电子厂上班,来这里看了一圈发现适合我的岗位也很多,除去日常开销,工资不比外面低,还能顾家。”紫君在现场遇到了刚在招聘洽谈区面试完的程秋萍,她满脸期待地说:“就等着人家通知我上班了。”
和程秋萍一样,在江苏省零工市场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还有很多。据悉,今年春节以来,全省已有4.5万人到省零工市场求职登记,共安置就业3.4万人,日均安置就业超过300人;已举办34场现场招聘会,参会企业超过2400家,进场求职1.8万人。
南京实践
面对新就业形态、零工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市聚焦就业困难人员的急难愁盼,倾力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市、区、街道三级人社部门积极开展企业大走访,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并对就业困难人员摸底调查,安排助企专员做好招工用工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省市区共建示范性零工市场、6个区级零工市场、18个街道级零工驿站,2个社区级零工小屋,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不到1年时间里,近50家“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日均提供就业信息350条,开展人社惠民政策宣传50余次,高频次开展小而精的招聘活动,累计促成2.8万人实现就业。今后,我市将形成由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零工小屋为主体的灵活用工就业布局,为零散工提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
近年来,我市还多渠道促进灵活用工,培育认定20个劳务品牌,着力打造就业服务样板阵地,促进东西部劳动力转移就业,兜底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针对性帮扶4.9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全市劳动年龄段退捕渔民100%实现转产就业。
2022年,南京以不到全省1/9的常住人口规模,贡献了占全省1/6强的年城镇新增就业量。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莅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政策引领服务托底,促进就业容量增加;兼顾就业创业灵活就业,促进就业方式多元;聚焦供需两端对接匹配,促进就业更加充分;强化权益保障社会融入,促进公平开放包容,全力做好我市就业各项工作,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牢牢守住民生基本盘。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余梦娇(通讯员高启航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南京人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