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资料图)
2、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3、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4、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5、至者,极也。
6、”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7、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8、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9、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10、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11、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12、”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13、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14、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15、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16、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17、 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18、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19、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20、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21、《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22、”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23、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24、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25、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26、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27、2. 夏至的习俗: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28、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29、《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30、”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31、《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32、”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