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影
来源:励志语录(ID:lizhi743)
(资料图)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点上方▶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莎士比亚曾说:“金钱是个好兵士,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气百倍。”
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对于财富的追求,更是古往今来从未停止过的永恒话题。
的确,有了钱不但能活得更加潇洒自由,也从侧面证明了自己的收获与成功。
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成人,也是想让他们有所成就,过得体面有出息一些。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跟他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更和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密不可分。
孔子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那些长大以后,依旧一事无成的子女,大多会有这3个穷习惯,希望你也一样也没有。
01
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未来的前路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心中定下的目标,和愿意付诸行动的决心。
目标清晰而明确的人,往往有着更合理的规划,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及时调整砥砺前行。
而缺乏规划,也没有目标的人,总是过得浑浑噩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迷惘而踌躇不前。
一旦遇到一些风浪困难,便立刻开始打退堂鼓,永远在原地踏步,难有丝毫改变和进步。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怀疑自己,最终彻底的丧失了信心,在成功之路上一败涂地。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某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家啃老多年,无论父母家人如何劝解,他依旧不愿走出家门。
根据他父母的讲述,他刚毕业之时也是满怀激情,想要干出一番事业,也不似现在的懒惰。
他最开始想要自主创业,却不去调研市场,也没有相关经验,结果把老本赔得精光,还欠了不少债。
后来去公司上班,也是心态浮躁,吊儿郎当,接连换了多个工作,没有一个坚持超过3个月。
正如《古今贤文》中所言:“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容易变得盲目冒进,选错了方向,自然会与成功南辕北辙。
02
过度消费,不断消耗自己的钱
弗里德曼曾说:“生活上的高消费,和脱离实际的超前意识,往往是导致不幸的根源。”
在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很多时候并不是挣得不够多,而是花得实在太快。
本身物价就在不断飞涨,若是自己还沾上了过度消费的坏习惯,口袋里自然留不住钱。
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缺乏自制力,购物的时候,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
即便他们身上没有足够的钱,依旧为了满足欲望,不惜以借贷或分期支付等方式消费。
而且,大部分的此类消费,都并非是生活之中的“必需品”,而是溢价严重的非刚需消费。
许多人因此活成了“月光族”,甚至不少人是“月欠族”,年纪轻轻便负债累累。
在知乎上,就有人分享了自己过度消费的亲身经历:
她每次去逛街购物,都无法克制自己的消费冲动,每次都会买一堆根本用不上的化妆品。
每次看着自己月底的还款账单,自己的情绪都会十分低落,便想要通过消费来释放压力。
如此一来,更是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恶性循环,难以从其中解脱和抽身。
正如周国平所言:“浪费是一种自我摧残,精打细算才是对生活的智慧。”
无论能赚多少钱,都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富,适度消费,才能积攒下真正的安全感。
03
能力不足,缺乏学习与自我提升
梁启超曾说:“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这世上永恒不变的规律,便是物竞天择而适者生存,不够优秀的人,自然会被超越淘汰。
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无法做到出类拔萃,也不愿意学习和自我提升,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能力不足的人,就算能短暂收获成功,也会因为德不配位,最后落得原形毕露。
能力出众的人,即便还没有出人头地,只要遇到天赐良机,便能实现咸鱼翻身。
有些人明明起点很高,但因为固步自封和抱残守缺,反而被别人弯道超车,最后望尘莫及。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经讲过一个名为《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五岁时便能提笔写诗,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了当地的小明星。
方仲永天赋异禀,只要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很快便能完成,而且文采斐然。
他的父亲便将他当成了摇钱树,开始带着他到处写诗题字,不让他继续深造和学习。
过了几年后,原本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的方仲永,因为疏于学习,终于变得泯然于众。
正如《论语》中所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缺乏学习的子女,无法与时俱进,自然会落于人后。
任何时候,都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自己,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
富兰克林曾说:
“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正确。”
成功从来不是靠一蹴而就,需要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日积月累的收获实现。
若想要有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学会给自己树立良好的个人习惯。
从改变这些习惯开始,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走向富有。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看到阳光。
作者:简影,来源:励志语录(ID:lizhi743),看励志语录,获人生智慧;将语录照进现实,让励志成为生活。
国学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你若喜欢,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