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外国游客在短视频上吐槽杭州西湖的物价,他表示,西湖很漂亮,有很多人在拍照,但是一瓶(怡宝)矿泉水卖6块钱,快要穷死我了。
然后这名外国人又去了嘉兴的西塘古镇,本以为这里会相对便宜,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价格一点也不便宜,6瓶啤酒就要600元。
就在这名外国人吐槽之后,评论区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有的网友支持外国人的这种吐槽,因为这会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把价格打下来,让更多人从中得到好处。
(相关资料图)
不过也有相当多的网友在怼他,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地方。
有网友表示,嫌贵,你就不要买水啊,可以自己带水。这让我有点怀疑这个网友就是在景区开店的商家。
还有网友表示,人家一年上百万的租金,贵一点不是很正常吗?这个倒是真的,商家的压力也很大。因为之前西湖边一个4.5平米的摊位每年的租金就要高达284万元,平均每天的租金就要7780元。
假如这个商家主要卖矿泉水的话,按照一瓶毛利5元计算,那么商家每天需要卖1556瓶才能保本。这还没算上刮风下雨之类的,商家想要保本也挺难的,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在高价和销量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换取一个最大值。如果没猜错的话,6块钱也是老板经过长时间测试得出的售价。
如果将水贵的原因算在租金上面,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什么样的租金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如果一瓶水批发是1元,卖2元,看似拥有50%的毛利,就算老板累死可能也赚不到钱。
也有网友表示,你愿意买贵的,怨谁呢?过去马路不远的地方也有卖水的,只要两块钱。这个网友的话就有点不地道了,因为别说是外国人了,就连我们国内的人第一次到了西湖也不知道哪里有便宜的水卖啊。
还有网友的思维更加跳脱,直接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上海迪士尼那里,因为迪士尼里边的水一瓶要十几块。迪士尼里边的水确实贵,但是这并不影响外国人吐槽西湖边的水贵呀,这是两回事。
为什么国内会出现景区很常见的产品却很贵的原因呢?
有人认为是租金,如果租金降低了,产品价格自然就降低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见得。我们可以假设西湖边的租金降一半,矿泉水价格真的也能降下来吗?因为商家已经知道就算矿泉水卖6元,依然会有人买,我为什么要降价来卖呢?
归根结底,产品贵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供求关系。虽然商家的价格有点高,但是买的人并不少。如果没有一个人购买,商家肯定会自己降价,毕竟少赚一点也比亏本好啊。
因此,关于景区商品贵的问题,几乎是一个世纪难题。因为我们需要在各方之间达成一个平衡,其中包括:景区管理方、商家、游客等。
如果我们是景区管理方,想要多赚一点钱,那么就要多收商家的租金。只要客流量足够大,你不租,有的是人来租。
对于商家而言,我们产品卖什么价格,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租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服务上限。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租了一个摊位,主要是卖奶茶的,一天最多可以卖1000杯。刚好我们遇上了旅游旺季,门口总是有排着队的游客。如果我们卖10元/杯,可以卖1000杯。如果价格提高到15元,依然可以卖1000杯,那么请问你是卖10元还是15元?
对于游客而言,我们可能因为别人拍了一段视频或者是讲了一个故事就想要过去看看。不过去之前也会做好被宰的心理准备的,毕竟哪有旅游不花冤枉钱的。
目前国内的旅游环境就是这样,只要是有点故事或者是景色的,都不会太便宜。不过国内游大量的景点并没有在景区管理方、商家、游客之间做好平衡,最终导致了奇高的物价产生。
相对于其他景区而言,西湖算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景区,因为他直接开放了景区,所有人可以免费游玩。如果你不嫌累,可以自己带水和吃的,一分钱不用花就能逛西湖。可是有的景区想要进去玩,先买一张几百元的门票,进去之后,又要花钱租电瓶车,全都是消费的地方,一趟下来至少大几百元,关键是并没有太大的看头。这就会出现景区管理方亏钱,商家亏钱,游客少的现象。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淄博为什么会火?如果把淄博当成一个景区的话,首先,这个景区是免门票的。其次,这里的服务体验是比较好的,就算也会出现人挤人的情况,人们并没有太大的怨言。最后,淄博的物价绝对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不会有一种被当成冤大头的感觉。
这也就给国内的某些景区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取消门票,提高服务质量呢?口碑好了,游客自然就多了。游客多了,商家自然也就能赚到钱了。商家赚到钱了,景区管理方也不会少赚钱。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颠覆式创新与新商业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颠覆出局的企业,现在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颠覆与重构”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颠覆与重构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何来竞争力;要想破局突围,必须颠覆原有商业模式,重构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