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自我修养:管理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全球报道

求存时代   2023-02-25 07:14:11

让自己变得卓有成效,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每个人都需要提升自己,作为管理者,让自己变得优秀极为重要,因为管理者还有责任让自己的下属变得卓有成效。

管理者自我修养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管理者要认清一个事实,管理是一项专门的工作。

很多管理者,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具体的业务,比如产品总监做需求调研、产品设计等工作。这些事情是要做的,因为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很多管理者往往是把这些工作当做了工作的全部。这一类管理者多数是刚晋升的管理者或者没有经验的管理者。管理者自己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核心是什么,经常需要有人点拨。

作为管理者,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核心工作是管理。管理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只有管理者才能胜任。

那么,管理既然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具体要做什么呢,或者说管理到底管理什么?

很多人会说:管理就是管人、分配资源、承担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这样说,似乎很对。那么是不是还有更深的答案呢?

我们跟随德鲁克的脚步,来看一下管理到底是管什么。

德鲁克说: 管理大概在很久以前就存在。 比如,4000多年前策划、设计和建造第一座埃及金字塔的人。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管理还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门的工作。当时,只有少数人那么认为。管理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事实上,虽然管理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被重新发现。

那么,管理在人类历史上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

德鲁克说:在1750-1900年的150年里,资本主义和技术征服了整个人类世界,并且创造了世界文明。资本主义和技术创新都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两者在东西方都是各个时期反复出现的现象。被打上新的烙印的是两者扩散的速度,以及它们通过不同文化、阶级并跨越空间在全球范围的扩展。而正是这种扩散速度和扩展范围把资本主义改变成了一种“制度”,并且由技术进步引发了“工业革命”。这场变革由知识内涵所发生的根本变化所驱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知识历来被认为是用来认识事物的,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却被用来进行创造事物。知识变成了一种资源和一种具有效用的物品。知识历来是一种私人物品,几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公共产品。

知识的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德鲁克认为知识内涵和应用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只是被应用于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和生产对象,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从1700年以后开始,在短短15年里,“技术”(technology)一词被发明出来。其实,这个词是由“techne”(即手艺技能)与“logy”(即结构严谨、系统、目的明确的知识)组合而成。记载有技能向技术转变的主要文献,是由德尼·狄德罗和让·达兰贝尔在1751-1772年期间编著的《百科全书》。

早期的理工学院和《百科全书》对通过密传而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手艺”进行汇集、整理,并编纂成书出版。它们把经验转化成了知识,于是,学徒制变成了书本,行业秘密变成了整套方法,行为变成了应用性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工业革命”的基本要点: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技术来改造社会和文明。正是知识内涵的这种变化才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成为必然,并且占据了支配地位。

第二阶段,该阶段起始于1880年前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达到了顶峰。知识因其新内涵而最终被应用于劳动,从而引发了生产率革命。

188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率先将知识应用于作业研究、作业分析和作业工程。

泰勒的动机不是效率,也不是为工厂主创造利润,而是创造一个工厂主与工人、资本家与无产者能够分享提高生产率所带来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并且通过把知识应用于劳动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泰勒最伟大的影响有可能就是在培训方面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基于泰勒制的培训方法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有效的引擎。

在数百年里,劳动者们制造和搬运物品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机器创造了较大的生产能力。但是,在泰勒开始把知识应用于劳动的短短几年里,生产率每年以3.5%-4%的速度递增。这就是知识应用于作业研究、作业分析和作业工程提升生产率的结果。

第三阶段,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

在泰勒开始进行作业研究的时候,有十分之九的劳动人口在从事体力劳动,在制造业、农业、矿业和运输业里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20世纪50年代,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工作的劳动者在发达国家仍占据多数;1990年下降到了占劳动力的五分之一;到2010年将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提高制造业、农业、矿业和运输业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本身不再能够创造财富。生产率革命已经成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从现在开始,关键在于非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于是,这就要求将知识应用于知识。

事实上,知识是今天惟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作用没有消失,但已经退居次要位置。除了知识之外,传统的生产要素都能获得,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从这个崭新的意义来讲,知识就意味着效用,知识就意味着获得社会和经济成果的手段。

德鲁克说:知识现在正被应用于知识。这就是知识变化过程的第三阶段,有可能也是最后阶段。通过供给知识来发现现存知识如何能被最佳地用来产生结果,事实上就是我们所谓的管理。但是,知识现在同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被用来确定我们需要哪些新知识,新知识是否适用以及要使知识发挥效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等问题。换句话说,知识正被用来进行有计划的创新。

知识发展方面的第三次变革可称之为“管理革命”同前两次知识变革一样,管理革命现已席卷全球。随着管理如此有力的扩展,人们对于管理实际含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不久,当我第一次开始学习管理学时,管理者被定义为“对下属的工作负责的人”。

不过,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管理者的定义已经改为“员工工作业绩的责任人”。今天,我们知道,这仍然是一个太狭窄的定义。管理者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应用知识并取得绩效的责任人”。

管理定义的变化意味着我们现在把知识看作是基础资源。正是因为知识成为了基础资源,而不是一般资源,我们的社会才变成了“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事实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我们发现,管理的含义其实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管理就是应用知识并取得绩效。

总之,提升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就需要认识到管理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在知识社会里,管理者需要应用知识并取得绩效。